探索台灣

寶藏巖

資訊

電話:
886-2-23645313
地址:
100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分類標籤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六〇及七〇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二〇〇四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從二〇〇六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畫」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搭起了聚落居民,以及駐村藝術家之間的媒合平臺,注入了寶藏巖新的生命力。目前寶藏巖國藝術村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做為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間。除此之外,也規劃了排練室、展覽室及戶外展演空間。從聚落下方臨河岸邊的綠地眺望,整片的斷垣殘壁綿延成為歷史斷面,更形成了閱讀寶藏巖豐富的歷史紋理與具歧異多義的空間結構的線索。設有7間房的「閣樓青年會所」已於2014年4月正式營運。青年會所將成為聚落的路徑,企圖透過它的空間向度,揭露時間的刻痕,體現一個人類聚落的「生活」場所,同時藉由「住居」開放於世界的體驗,亦即藉由自然的場所精神及人居的場所精神的結合和世界展開對話。 福和橋下自來水廠附近的寶藏巖,屬於歷史型態聚落,具地景特殊性,景觀可見蜿蜒巷弄,階梯隨著緩坡起落,並沿著周圍山丘構築出天然地景與聚落錯落之風貌。近年來,透過活化保存的政策,引入藝術家與文創工作室的進駐與開放,使得大眾得以見得這個沿著山坡參差錯落的特殊文化共生聚落。此外,寶藏巖還有座主祈觀音、歷時兩、三百年的山邊佛寺,可提供民眾祭拜祈求平安,若欲欣賞河景風光,還能沿著河岸、單車道路從新店一路連結到淡水河,享受迎風騎乘之趣。

捷運1、捷運公館站(綠線)→一號出口→羅斯福路四段90巷右轉→汀州路左轉→汀州路三段230巷→步行5-7分鐘→寶藏巖共生聚落2、捷運公館站(綠線)→四號出口→羅斯福路四段24巷左轉→思源街直走到底→新店溪腳踏車河濱車道左轉→沿河岸步行約8-10分鐘→永福公園左轉→寶藏巖共生聚落公車1、站名:捷運公館站---0南,0南區,1,207,208,208直,2
週二至週日11:00-22:00*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展覽僅開放至18:00*開放時間僅限藝術村公共空間及展覽空間,微型群聚開放時間依各群聚單位網路公告為主。

scroll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