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平台|和平島公園內廣大的海蝕平台是冬季海菜的產地,時常有成群的當地村婦會來此採集天然海菜,形成島上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蕃字洞|黃俊平〈雞籠社寮島石洞:荷蘭人遺跡之踏查〉詳細敘述法國M.C.Imbault-Huart、日本伊能嘉矩和他自己,先後到洞裡採集文字的過程。洞裡的蕃字其實是荷蘭人在洞裡刻下自己的姓名,可怪的是名字後面所署的年份。或許可以推測1662年荷蘭人被鄭成功趕走之後,一直到1667年,雞籠還還有荷蘭軍人出沒,伊能氏甚至還認為那就是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會社派遣的赴援艦隊指楎官JACOB的部隊。在航海的時代,台灣處在“無主”的狀態。蕃字洞的題名,是在荷軍進駐甚或退出聖撒爾瓦多城之後才有的,也可以這樣說,它反映了海權國家在社寮競逐的過程與結果。三百多年過去了,蕃字洞裡的蕃字,受到海風和海水長期侵蝕,早已漫漶。幸好《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保存著石阪氏所藏的〈基隆社寮島蕃字洞文字〉,可供研究參考。.西元1624年荷蘭人侵入臺灣,佔據南台灣的台南。.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侵台,佔據北台灣雞籠的社寮島,並建築了聖薩爾瓦多城為防範荷蘭人入侵。.1642年佔據在南臺灣的荷蘭人芒刺在背,動用起武力北上趕走西班牙人,取而代之佔據了社寮島。.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廈門出師來臺把荷蘭人打敗,其中有一小部份的荷蘭人逃竄到台灣北部,窩居在雞籠的社寮島(和平島)。.1668年,鄭家軍從金山、野柳附近的國聖埔登陸,討伐流竄在台灣北部殘餘荷蘭人。.當年荷蘭人要離開最後據點時,先是炸毀了他們的根據地聖薩爾瓦多城,同時也在今日本和平島公園內,迎東北海風面的一處海蝕平臺小山丘上,海蝕洞內的石壁上,鑿刻留下一些荷蘭文字痕跡(現文字已不存),後人就把這海蝕洞稱之為蕃字洞。.蕃字洞並不大,它卻是貫穿小山丘砂岩地質,深約20餘公尺,在地形上,這種山洞稱之為海蝕洞。